摘要:朗妥昔单抗在淋巴瘤等恶性肿瘤治疗中疗效显著,但与化疗药物、免疫调节剂、其他靶向药及辅助药物联用时,均可能发生相互作用,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。临床使用时需全面评估用药情况,密切监测患者反应,合理调整方案,以保障治疗效果与安全。
在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治疗领域,朗妥昔单抗(Loncastuximab tesirine)作为新型抗体药物,以其独特的治疗机制展现出显著疗效。然而,在临床应用过程中,药物相互作用问题不容忽视,它不仅关乎药物疗效的发挥,更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安全与预后。
从临床联合用药场景来看,朗妥昔单抗与化疗药物的协同应用较为常见。但不同化疗药物与朗妥昔单抗联合时,可能会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。部分化疗药物会干扰朗妥昔单抗的药效,使其抗肿瘤活性降低;也有些化疗药物在与朗妥昔单抗联用时,自身的药物代谢过程会发生改变,进而影响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。因此,当采用联合治疗方案时,医护人员需对患者的药物反应及副作用进行高频次、精细化的监测。
在免疫调节层面,朗妥昔单抗与免疫调节剂的相互作用同样值得关注。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能抑制朗妥昔单抗所激发的免疫反应,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;与之相反,免疫增强剂虽有可能增强朗妥昔单抗的抗肿瘤效力,但也会大幅提升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,如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引发的炎症反应等。
靶向治疗药物种类繁多,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、PI3K 抑制剂等,在与朗妥昔单抗联合使用时,彼此间的药效和毒副作用会相互影响。这种相互作用可能改变药物在体内的浓度、分布以及作用靶点的结合情况,进而影响整体治疗效果与患者耐受性。所以,联合应用这些靶向药物时,严密的监测体系必不可少,以此实现治疗效益的最大化。
此外,患者在接受朗妥昔单抗治疗期间,往往还需使用抗生素、止痛药等辅助药物。这些看似与抗肿瘤治疗关联不大的药物,实则可能与朗妥昔单抗发生相互作用,干扰其药代动力学过程,影响药物的吸收、分布、代谢和排泄,最终改变药物的疗效。
总而言之,朗妥昔单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潜力巨大,但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挑战不容小觑。临床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,需全面、综合地评估患者的用药情况,持续密切监测药物反应和副作用,及时调整用药策略,从而规避不必要的药物相互作用,保障治疗效果,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治疗获益。
注射剂
10 mg
瑞典SOBI
接受≥2线全身治疗后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成人患者,包括未另行指定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(DLBCL)、源自低级别淋巴瘤的DLBCL和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。
2025-04-28 15:50:33
2025-04-28 15:45:13
2025-04-28 15:26:44
2025-04-28 15:16:28
2025-04-28 17:08:17
2025-04-28 17:01:43
2025-04-28 16:56:27
2025-04-28 16:47:47
2025-04-28 16:40:59
2025-04-28 14:33: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