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婴儿痉挛症(IS)属于年龄依赖性疾病,常在婴幼儿期发病,是一种难治性癫痫脑病。其典型临床表现为成串的痉挛发作,脑电图呈现高峰节律紊乱,还伴有运动和认知发育迟缓。
婴儿痉挛症(IS)属于年龄依赖性疾病,常在婴幼儿期发病,是一种难治性癫痫脑病。其典型临床表现为成串的痉挛发作,脑电图呈现高峰节律紊乱,还伴有运动和认知发育迟缓。
多数传统抗癫痫药物治疗IS效果欠佳。自1958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(ACTH)被报道对婴儿痉挛有显著疗效后,便一直被视为治疗IS的一线药物。然而在我国,ACTH药源稀缺,许多患儿难以及时接受该药的有效治疗。
糖皮质激素(GC)同样是IS的一线治疗药物,不过多在ACTH治疗无效或无法使用时作为替代疗法。而且,儿童长期或高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,可能引发多器官和系统的不良反应,如高血压、免疫抑制、电解质紊乱、情绪易怒、感染、脑萎缩、发育受限等。
除上述两种药物外,多国指南也将氨己烯酸列为IS的一线治疗药物。实际上,氨己烯酸早在1989年就已在英国获批使用。随着欧洲临床应用经验的不断积累,且其在结节性硬化伴婴儿痉挛症中疗效显著,该药于2018年在美国上市,是FDA批准的少数有效治疗婴儿痉挛症(IS)的药物之一。
在中国,每年有相当数量的活产婴儿罹患此病,急需有效治疗药物。如今,氨己烯酸已成功进入中国市场,为儿童罕见病治疗带来新选择。我国获批上市的“氨己烯酸散”为粉末制剂,溶于水后便于婴幼儿服用,还能根据体重调节用量,提高了服药的便利性与精准度。
氨己烯酸疗效几何?
氨己烯酸在国内上市时间不长,使用经验有限,因此我们参考邻国情况,观察韩国Severance儿童医院诊治的46例婴儿痉挛症患儿口服氨己烯酸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,为国内患儿家长用药选择提供参考。
患儿情况
46名患儿中,男婴24例,女婴22例,发病年龄在2 - 14月龄,中位年龄6月龄。所有患儿均因头部、肢体痉挛发作就诊,治疗前脑电图均呈现典型或变异型高度失律。其中,入院前未接受治疗的29例,入院前使用过其他抗癫痫药物(苯巴比妥、丙戊酸钠、托吡酯)治疗的17例。
治疗方法
所有患儿均口服氨己烯酸治疗(联合用药:若之前正在使用其他抗癫痫药物,原有药物按常规方法继续使用)。起始剂量为50mg/(kg·d),分2次/日。第2天加量至100mg/(kg·d),分2次/日。若治疗有效,则持续应用6个月。若治疗7日后无效,则加量至150mg/(kg·d),分2次/日。若有效,继续应用,5个月后,第6个月开始每周减量50mg/(kg·d),减至50mg/(kg·d)后维持。第7个月停药。(注:具体每位患儿服药剂量需在临床医生指导下进行,切勿自行用药)
结果简述
服用氨己烯酸治疗后,显效9例(19.6%),有效22例(47.8%),无效15例(32.6%),复发3例(6.5%),总有效31例(67.3%)。脑电图改善率为82.6%(38/46),其中5例结节性硬化患儿治疗均有效。(注:显效指痉挛发作消失;有效指50%≤痉挛发作次数减少<100%;无效指痉挛发作次数减少<50%。总有效=显效+有效)
不良反应
氨己烯酸治疗过程中,5例(10.9%)出现嗜睡,2例(4.3%)出现激惹,1例(2.2%)出现腹泻,6例(13.0%)出现多动,血常规、肝功能、肾功能、钠离子水平、钾离子水平无明显改变。
氨己烯酸可有效控制婴儿痉挛,不同程度减少痉挛发作,改善脑电图高度失律,部分患儿单药治疗即可取得满意疗效。关于服用氨己烯酸可能引发的视觉损伤,由于本研究中患儿年龄小,不便配合检查,且观察时间短,无法评估该影响。不过有研究报道,用药时减少眼部光照刺激并补充牛磺酸,能部分降低此类副作用。
片剂
500mg*100片|500mg*60片
法国赛诺菲
2岁及以上患有难治性复杂部分性癫病发作的成人和儿童患者、1个月至2岁患有婴儿痉挛的儿童患者。
2025-09-11 10:59:49
2025-09-11 10:53:19
2025-09-11 10:47:06
2025-09-11 10:42:23
2025-09-11 10:35:05
2025-09-11 10:16:00
2025-04-23 17:28:17
2025-04-23 17:25:01
2025-04-23 17:18:31
2025-04-23 17:09:3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