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艾萨妥昔单抗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疗效显著,但存在多种不良反应。如可能引发超敏反应,增加感染风险,导致血液系统异常,还会引起疲劳、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。患者治疗时需与医生密切配合,通过规范监测和干预,平衡疗效与风险 。
艾萨妥昔单抗(Isatuximab)作为靶向 CD38 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,在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中展现显著疗效。然而,基于其免疫调节机制,临床应用时需高度警惕潜在不良反应。以下从多维度解析其不良反应及临床管理要点。
一、超敏反应:需全程监测的急性风险
超敏反应是艾萨妥昔单抗最常见的急性不良反应,发生率约 10%-15%。典型症状包括面部潮红、皮疹、瘙痒、喉部紧缩感及呼吸困难,严重者可进展为支气管痉挛、低血压等过敏性休克表现。FDA 黑框警告特别强调,首次输注时应在具备急救条件的医疗场所进行,并预先给予糖皮质激素、抗组胺药和对乙酰氨基酚进行预防。临床观察显示,通过规范预处理和缓慢滴注,可使严重超敏反应发生率降低至 1% 以下。若发生反应,需立即暂停输注,根据症状严重性给予肾上腺素等急救处理,恢复后谨慎调整输注速度或考虑更换治疗方案。
二、免疫抑制相关感染:贯穿治疗的核心挑战
药物介导的 CD38 阳性免疫细胞耗竭,使患者处于持续免疫抑制状态。临床数据显示,接受艾萨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感染发生率高达 30%-40%,其中肺炎、尿路感染及带状疱疹最为常见。中性粒细胞减少(ANC<1.5×10⁹/L)患者感染风险显著升高,尤其需警惕侵袭性真菌病。预防性应用抗生素(如复方新诺明)、抗病毒药物(如阿昔洛韦)可降低感染率。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感染指标,一旦出现发热(≥38.3℃)或局部感染体征,需立即进行病原体检测并启动经验性抗感染治疗。
三、血液系统毒性:个体化剂量调整的关键依据
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呈现剂量依赖性,贫血、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约 25%、15% 和 10%。严重贫血(Hb<80g/L)可能引发乏力、心悸等症状,需考虑输血治疗;血小板减少(PLT<50×10⁹/L)增加出血风险,需避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,并根据出血情况输注血小板。临床实践中,建议每 2-4 周监测全血细胞计数,根据血液学毒性分级调整药物剂量或暂停治疗,待指标恢复至基线水平后再行给药。
四、神经系统及其他不良反应: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
神经系统症状以疲劳(30%-40%)、头痛(15%-20%)和头晕(10%-15%)最为常见,其机制可能与炎症因子波动及免疫介导的神经损伤相关。虽然多数症状呈轻至中度,但严重疲劳可能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治疗依从性。此外,部分患者可出现输液相关反应(如寒战、恶心)、肝功能异常(ALT/AST 升高)及心电图 QT 间期延长等。临床需通过定期评估症状、监测肝肾功能和心电图,必要时给予支持治疗或药物干预。
艾萨妥昔单抗的临床获益需与不良反应风险进行个体化平衡。患者应严格遵循预处理方案,治疗期间保持与医疗团队的密切沟通,及时报告任何新发或加重症状。临床医生需建立完善的不良反应监测体系,通过早期识别、规范干预和剂量优化,最大程度保障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。
注射剂
100mg、5ml
法国赛诺菲
与泊马度胺和地塞米松联合用于治疗已接受至少两种先前疗法(包括来那度胺和蛋白酶体抑制剂)的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。
2025-05-20 15:48:59
2025-05-20 15:44:13
2025-05-20 15:40:33
2025-05-20 15:28:10
2025-05-20 16:43:12
2025-05-20 16:30:58
2025-05-20 16:26:43
2025-05-20 16:23:14
2025-05-20 16:16:15
2025-05-20 15:24:00